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家装类的消费投诉13.78万件,同比增长37.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其中,装修建材类的投诉是最多,共6.62万件,占家装受理投诉量的45.4%。
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李艳明1月27日中国民协家居消费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表示,2017年类的消费投诉13.78万件,同比增长37.8%。未来要进一步规范电商等新消费领域,打击商品质量低劣、虚假宣传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家居商品市场。
目前我国消费环境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近几年,家居消费领域涌现了许多新的模式,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家居消费品成为消费纠纷的多发地带,家居类消费投诉量持续增长。
据李艳明介绍,质量、合同和售后服务问题是家居家装类投诉的重点。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家居家装类的消费投诉13.78万件,同比增长37.8%,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其中,装修建材类的投诉是最多,共6.62万件,占家居家装受理投诉量的45.4%;类的投诉共5.31万件,占比是38.5%;装饰装修服务类的投诉2.21万件,占比是16%。
李艳明表示,围绕当下家居消费维权领域比较突出的家居商品质量问题,将进一步深化对流通领域重点家居商品质量的监管,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专项执法,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检,提高线上商品抽检比重。未来要进一步规范电商等新消费领域,打击商品质量低劣、虚假宣传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家居商品市场。
李艳明说,要凝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消费维权工作,继续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督促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鼓励引导家居电商平台、大型家居卖场、家居超市等建立赔偿先付制度,并以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开,监督经营者全面落实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推进线下无理由退货的工作。
“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诉求的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有关诉求。”李艳明称,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目前二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消费者提供了智能地图引导、ODR在线企业解决消费纠纷等新的功能,将于今年3.15正式上线。未来,通过消费维权平台大数据的监管,进一步综合分析利用,确定消费纠纷集中的重点区域和企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提供参考。
从1984年全球首栋“型建筑”落户美国康涅狄格州,到1994年深圳首家代理美国X-10零售商,再到如今智能产品遍地开花,“智能”的理念正在我们周围悄然兴起,一件件智能硬件走入客厅,逐步提升了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练,中国已经来到了产业发展的第二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消费者对产品“叫好不叫座”,一边是投资市场的海量资金。智能家居应如何抉择?又该何去何从?能否鱼与熊掌两者兼得?想要得到答案,便要回到智能家居的本质与初心上来。
萌芽阶段:家庭自动化为主导
相比于其它科技产业,中国智能家居产业的起步并不比国外迟。1994年,中国智能家居进入萌芽阶段,当时还没有专业从事智能家居制造的企业,但整个行业对智能概念的熟悉与产品的认知,是十分快速的。
在智能家居刚出现时,家庭自动化甚至就等同于智能家居。当时,在深圳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两家智能家居企业,他们的业务以代理美国进口为主,代理的产品是美国著名家庭自动化系统X-10。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微处理电子技术,来集成或控制家中的产品或系统。严格来说它并不算“智能家居”,而是“家庭自动化”。
2000-2005年间,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家居装修市场日益壮大,智能家居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先后出现了50多家智能家居研发生产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只能紧跟外国产品的步伐,一直以整体自动化系统为中心,客户集中在高端酒店、高档住宅区、外企楼宇等高端市场。整个智能家居市场犹如“空中阁楼”,度过了无人问津的放养期。
尽管如此,这些蹒跚学步的智能家居企业,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在一些高档酒店里的灯光、自动化功能,都由当初的系统升级而成。可以说,中国智能家居的概念,便是通过这些高端酒店的自动化体验,从一位又一位的顾客的口碑中,走入普通的视野之中。在这一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智能家居本质的讨论不曾中断,自动化就是智能化吗?究竟何为智能?这始终是产业内一个核心课题。
第一个十字路口:自动or智能?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在2006年全力绽放,持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也是这一年,网络技术推动着家电业的全面转型,传统家电的全新形态——网络家电/信息家电闪亮登场。中国家居产业的智能话题,似乎出现了全新的答案:互联网+。
恰逢这时,国外智能家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先进的智能技术与单品,再次打开国人的眼界,原来智能家居还能这样!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智能家居品牌,罗格朗、霍尼韦尔、施耐德、Control4等都是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他们的概念与产品正是如今智能家电的雏形,对当时幼小的中国智能家居企业起到启发作用。
这是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面临的第一个发展十字路口,其根本是对智能家居概念的理解。是坚持原有的成熟自动化系统?还是开拓全新的智能化家居体验?显然,它们选择了后者,而市场也认可了这个答案。
在这一场产业大讨论中,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的自动化家居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存活下来的企业,也逐渐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推动其智能化产品进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津瑞朗,其主打家电控制和网络电器;青岛爱尔豪斯,打造出AiHouse五大控制系统;传统家电品牌海尔,以U-home系统为平台,实现物物互联……这些如今的领头品牌,都是那时成功转型的企业。
这一洗牌阶段,持续到了201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终于形成了产业集群效益,以全新的姿态亮相于众。至此,中国智能家居产业从整体自动化系统成功转向了智能单品,蓄势争夺智能家居市场的入场券。
爆发阶段:市场的狂热追捧
进入2010年以来,智能家居产业终于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投资市场的海量资金、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最关键是普通消费者的观念改变,都助推了智能家居产业的飞速发展。
国际方面,科技大咖纷纷抢滩智能家居“新蓝海”,引发行业全球投资热潮。2010年,世界第一个家居智能化单品Nest诞生。2012年,SmartThings智能家居无线套装众筹得120万美元。2013年,LG、松下、高通等参与世界上首个智能家居互联技术联盟。2014年1月,谷歌斥32亿美金收购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同年下半年,三星用2亿美金收购SmartThings公司,苹果也发布HomeKit平台,亚马逊推出智能家居硬件Echo……
国内方面,传统家电企业、消费电子跨界企业、互联网企业三大阵营参战,智能家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我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90亿元;2015年为403.40亿元,同比增长41%;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908亿元。仅仅六七年的时间,智能家居产业从不温不火到狂热追捧,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智能家居第二个十字路口:产品or市场?
同时,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市场的狂热追捧下,智能家居企业越来越浮躁了,最直接的表现在被一直诟病的“伪智能”产品。
我们来看几款令人一言难尽的智能家居单品。首先是百度推出的智能“筷搜”,它底部的传感器能检测油脂、盐分等信息,通过蓝牙和同步提醒用户,所食用的产品是否卫生健康。第二款是奈莫 Coaster智能杯垫,可测量水温、水量,通过手机记录喝水习惯,并提醒用户按时喝水。还有售价665元的智能鸡蛋盒,通过传感器和手机软件告诉厨娘每个鸡蛋的新鲜程度。最后还有Dream Flower智能花瓶,是一个集网关、无线、温湿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可调炫彩灯、PM2.5检测、噪音检测器等设备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花瓶……
这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智能家居单品,都是集中在2014-2016年发布发售的。这些智能家居单品全部需要用手机去使用与识别,所谓的智能功能也是强塞与堆砌。它们把人们吃饭、喝水、煎鸡蛋的动作变得极其复杂,功能看似很智能,却很不实用,也不便于使用。
事实也是如此,这些产品并没有受到市场广泛的认可,很快就消失在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家电这些常规产品的光芒之下。一边掌声一边骂声的现况,也让许多智能家居企业开始进行冷思考,重新定义智能家居的概念。智能家居产业也就迎来了第二个发展十字路口——突围阶段。
第二个十字路口:突围阶段 回归初心
一边是消费者对产品“叫好不叫座”,一边是投资市场对智能概念的热捧,如今的处境让智能家居企业左右为难。
其实左右为难的窘境,并不只是智能家居独有的,当下的新兴产业如VR、生物识别、智慧交通等,都在各自寻找出路。甚至在智能手机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止一次对高价机与低价机进行探讨。
要将“左右为难”变为“左右逢源”,笔者认为初心是关键。家居的初心本本就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生活,那么智能家居的初心就应该是打造智能化的生活体验。人们所需要的智能应该是一种切实解决实际需求,并且使用方便快捷的人性化体验,这应该是智能家居企业的最底线,同样也是责任。
当下,智能家居已在黎明。回望初心,坚信你的珍贵,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才能无问西东。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