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十几年,终于根基打稳了。大多数年头,营收与净利润都能保持增长。好不容易公司上市了,总该喘一口气了吧。
但现实非常残酷,如果你还想着公司能够多活几年,继续健康地成长,那就意味着,你没有机会歇息。无论你是100亿级的寡头,还是10亿级的中坚力量,或者是几千万、几百万规模的中小公司,都只有不停走下去。只要歇下来,结局就可能是出局。
壹 | 掠食的公司太多了
截止2017年底,我国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803家,与上年相比减少了690家。其中,亏损企业3537家,亏损金额高达223.2亿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下面这个表,2017年的亏损还不算最惨,前几年更糟糕。整体亏损的背后,是几百家公司的没落。
接着看,2018年上半年,建材行业企业剩下34554家,对比去年底的情况,1000多家企业被挤出了规模以上企业的行列。更严重的是,比去年底的亏损面扩大了,5074个企业亏损。
幸好,同比减少10.1%,累计亏损143.3亿元,同比减少13.6%,两个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改善。
但这点改善并不代表你能高枕无忧,它透露的信息很明显,如果不小心,就可能被挤出规模以上企业。如果市场稳定住,下一个亏损的可能就是你,严重的可能倒闭。
据公开信息,2018年9月份前,已经有230多家陶瓷企业、34家卫浴企业,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还有十几家申请破产清算的,比如沈阳金美达陶瓷、大君瓷业、江西黑与白、四川科达陶瓷、泸州丰源、广安王中王瓷业、江西金牛陶瓷等等。
其中一些公司,还是2000年前后注册的,曾经在部分城市拥有一定知名度,生产基地还不只一处,但又能怎样,一旦失手,十几年的事业还是要被风吹雨打去,绝大多数老板、老员工是不愿意到的。
再看家具行业,截止2017年底,我国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0家,与上年相比增加39家。其中亏损60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8家,亏损面为10.13%。
接着看,到2018上半年,全国家具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再增长,已经到了6217家,虽然都嚷着行业形势不好,但创业者还是很拼,要挤进来。
结果也比较糟糕,亏损958家,亏损面为15.4%,亏损总额达20.6亿元,糟糕的形势进一步扩大。
福建的马伊俐代言的好来屋橱柜一度在全国开了600多家门店,结果今年传出破产清算的消息。还有苦心经营20年,资产声称高达30亿元的诚丰家具,8月份的时候发布了破产公告。
做到规模以上级别的公司,再差也是有点底子的,但在竞争中,也没有把握一定就能赢。每年亏损的公司里,总有一些要倒闭。
贰 | 营收增速表
看第一张:营收的增速表,分家具、建材两个行业,选了部分公司的。暂时没有纳入家纺企业。
2016--2018上半年家居品牌营收同比增速比较表
2016---2018上半年建材品牌营收同比增速表
这两张表没有把所有公司统计完整,只收录了部分上市的家具建材公司,据笔者的计算,8成以上的家居建材上市公司,近三年里能做到10%以上的增速。
单独看2018上半年,情况也是这样,大多数公司的同比增速,还是能保持在10%以上,部分甚至高达20%、30%的速度。
但是规模以上家具企业,整个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多少?3927.6亿元,同比增长7%。部分公司跑赢了大盘,意味着行业里增长的红利,大多是被头部品牌与上市公司抢走了的,中小公司能拿到的份额极少,有时候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守不住。
到A股上市就万事大吉了?错!在上市的家居建材公司里,营收负增长、利润负增长,甚至净利润是亏损的现象已经出现了,数量不多,但放到谁身上,都受不了。
增速连续上不去,还亏损,股价就可能跌得一塌糊涂。跌跌不休,收不住的情况下,比如连续多个交易日里,收盘价格都低于股票面值,那么,就要停牌,接着就是交易所启动终止上市程序,可能被摘牌,辛辛苦苦上市,结果又被退市,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近的中弘股份,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本来是很壕的一家公司,老板2010年时以52.23亿元,跻身当年A股富豪榜100强,北京像素小区就是他们开发的,结果今年股价跌惨了,创下A股纪录: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
有媒体报道,A股市还有将近20只连续三年亏损的风险股,有可能要出问题,毕竟*ST吉恩和*ST昆机已经退市了,上交所还禁止了*ST海润、*ST上普的股票上市。
要知道,上述遭遇危机的公司,风头正劲的那些年头,增速也是两位数,净利润可能是几个亿,一旦陷入下滑的通道,再想爬上来,风险就比较大了。
所以,笔者建议,增速严重受阻,净利润一直无法提升的家居建材装修公司,一定要提前做足自我检查,提前部署解决方案。等遇到风向大变的时候再出招,可能就晚了。
还有一些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增速都放缓了,以前是30%以上的增,现在降到了20%,甚至只有10%。笔者认为,一旦这种信号出现,就值得管理层提高警惕,认认真真地客观检查,到底是哪个环节拖了后腿,或者压低了增长速度。
如果增速连续几年放缓,以后就可能变成负增长,一旦是负增长,就可能兵败如山倒,挡都挡不住。
叁 | 销售费用与广告宣传费用表
下面这张表统计了部分公司的营收、净利润,还有销售费用与广告宣传费用的情况,2017年底、2018上半年的数据。
2018上半年家具上市公司营收、销售费及广告费
2018上半年建材上市公司营收、销售费及广告费
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很令人震惊的信息,至少8成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最少的也是几千万,相当于大多数中小公司一年的营收。有些大公司光广告宣传费,一年就是1个亿以上,砸出来的品牌影响力,大概率是不可能差的。
你可能会认为那么多钱花了,其中肯定要浪费不少,会不会广告砸多了,把公司的资金链拖垮?市场经验表明,当营收规模、增速与利润足以支撑所投放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时,不用过于担心企业的资金链,毕竟花出去的钱,占比不高。
而且笔者注意到,泛家居行业的公司投放广告,还是比较谨慎的,它有动态评估,涉及的投放渠道比较广,没有押注某种单一的推广渠道,而且不是一次性把钱都花出去,风险相对可控。
这种饱和轰炸的打法,产生的压力不仅施加于中小公司,毕竟在上市公司们的广告覆盖下,中小微有点毫无还手之力的感觉,往往只能深耕几个局部市场,或者通过差异化的渠道卖货。想做全国市场,不融资根本跑不起来。
同时,这种势头,已经让大公司产生焦虑感,都在砸广告,自己不砸怎么行。如果别人家广告效果好,就可能在零售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那么,问题来了,自己到底跟不跟投?
近几年里,机场、高铁站、高铁、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经常能看到各路大佬的广告轰炸,不仅是上市公司在投,而且很多非上市的大牌也在投,甚至一些中小公司偶尔也会去露个脸,其实就隐隐透露着大伙儿的焦虑。
肆 | 销售网点表
之前有一篇文章,《三路扩招!家居建材公司跑赢大势的核心战略》,里面得出了一个结论:混得比较好的家居建材公司,都在扩张网点。一边淘汰跟不上节奏的经销商与门店,一边不停步地招商,招新的经销商进来补位。
还有一个体现是,大部分一线品牌,会不遗余力地在一二线城市开更多店,让网点密度更高,另一方面下沉渠道,借助经销商的力量,从三线一直渗透到乡镇。
典型家居建材公司门店变化表
上面这个表里,只是部分家居建材公司的情况,少则近千家门店,多则几万家。还有像九牧卫浴、箭牌卫浴、嘉宝莉涂料、TATA木门、梦天等,暂时没有上市的一线大牌,网点也是成千上万。
大家都在扩张,都在争取那些能力强的经销商与店长,竞争同时发生在大公司与大公司之间,并且引发了大公司对中小公司的挤压。优秀的经销商与店长、开店位置三种优势资源,他们并不是无限的,甚至是比较稀缺的。
大家都会想办法争抢这些人力资源与空间资源,比如抬高店面的租金价格;给店长高工资高福利高分红;给经销商更好的政策;采用托管合伙的模式等等。
一句话,没人能够停下来,也没人敢停下来,除非他不用担心某一天,关门停业。
在泛家居的版图上,不考虑硬软一体化的那些公司,软装的热度可以用极低加以形容。没有大公司出现,到A股上市更别谈,新老品牌的起跑线差距都不算太大,各种创业者埋头苦干,赚点渣渣钱。
新三板倒是有几家挂牌了,比如盈美软装、皇家壹号、恒安兴等。是市场不大吗?自然不是。是消费者不买单吗?更不是,软装同样属于刚需,很少有城市家庭不买软装的。
软装有两种定义,一种是把家具、床品包括进来,硬装之外除家电的,都考虑进软装,按这种算法,市场规模早就突破了1万亿,但专门做软装的公司,想把家具这块也吃进来,或者把床品拿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现在比较强的一线家具品牌,顺便把软装这块做了,可能性还大一点。但现状是,部分家具品牌确实做了靠枕一类的小物件,也可能提供以家具为核心的空间设计,但并没有把软装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另一种是不算家具与床品,只考虑窗帘、靠垫、壁挂、地毯、装饰工艺品与绿植等软装,相当于是锦上添花的那些东西,这个市场空间就要小许多。
按照中产水平来讲,一套房子硬装花去8万,家具家电再花10万,另外,在窗帘、靠垫、壁挂、地毯、装饰工艺品与绿植等软装方面,大概能花到1万元。
对比2万亿的家装市场,算到软装头上,再差也有千亿规模。
软装需求的普遍存在,这个是有共识的,笔者认为,背后的原因,不外乎几点:
1、单纯靠灯具、家具等大件搭配,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单一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
2、经济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看重装饰的美观、品位与居住的舒适感等,而软装能够满足很多人对舒适感、氛围的追求。
3、绝大多数买家自身的搭配设计能力有限,有必要靠专业的软装公司提供设计、选材与现场施工等服务。
毕竟软装不是单一产品,涉及的品类非常多,选材时需要对产品有了解,搭配时对审美有较高的要求。非专业人士也能做,但结果可能并不理想。
上面这三点的总结肯定是没问题的,业主的装修投入一直稳健增长,大家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付费。而且几乎所有的家庭里,都涉及到购买软装产品,包括窗帘、绿植、挂画、瓷器、装饰品等。
笔者注意到,除了委托软装公司操刀房子的后期布置,另一种更普遍的消费习惯是,业主倾向于自行挑选,自行搭配,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次性购齐,而是碎片化购买。
要想大多数业主改变传统的软装消费习惯,转而委托软装公司代替自己的角色,完成房间的最后装饰,难度不小。
也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现状,意味着市场机会的广阔。
软装市场的广阔前景,除了庞大的存量用户需求可以激活之外,有一个关键趋势是:
全装修成品住宅政策的推行,这种房子,风格自然非常单一,即使有几种可选的,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软装的用武之地就来了。
更大的推动力,还是来自几亿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升级的渴望,根据自己内心的居住期望,选择地毯窗帘、靠枕抱枕、木制品、挂画、绿植、瓷器、铁器等,哪怕是垃圾桶,也可能追求和谐与美观。
据笔者了解,结合百度指数与微信指数,跟软装有关的词,大多在2015年上升了一个台阶,之后的2016、2017年增速不太明显,但都保持在近年来的最高点。
软装这个词的百度指数,2016、2017年显著上升,2018年反而有所下降。不过微信指数今年最高达到了71万,非常可观。“软装设计”连续两年保持稳定,单日了最高指数已达1144。
虽然大多数人看好软装市场,但并没有迎来井喷,背后的原因复杂,比如:
缺乏知名度很高的品牌,缺乏消费号召力;价格过高,将部分阻挡在门外;服务吸引力不够,消费者不认可等等,很明显压制了部分需求的变现。
有一些行业人士认为,软装市场鱼龙混杂,恶性价格竞争,消费者的设计付费意识不强等问题,阻碍了软装市场的成熟。
其实不光是这些因素,笔者综合多个行业的情况分析发现,目前很多业主不愿为软装买单的众多原因里,有几个关键点就是,不了解什么品牌好,价格太高,标准化程度不够,缺乏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体验,导致大家倾向于自己买窗帘、买装饰品,自行布置。
如果说,有公司能够推出高性价比的套餐方案,并且该方案能够赢得大多数业主的认可,那么,就可能激活潜在客户的购买兴趣。所以,价格依然是大众消费市场拓荒的利刃。
想办法把价格压下来,把产品与装饰效果提升上去,依然是软装公司要破解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软装市场可以切割为两大块,一类是商业项目,另一类是家居项目。
我们先来看商业项目,比如会所、特色酒店、特色餐厅、特色民俗等,还有像售楼中心、样板房、别墅、豪宅等,软装模式比较成熟,基本上形成了圈子。
针对此类项目,价格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是否拥有较好的客情关系、是否拥有成熟的方案、在业内的口碑如何等等,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如果能扎根商业项目,做成商业领域的专业软装品牌,也是有可能脱颖而出的。除了上述商业项目外,还有短租长租公寓、办公室等,同样有金可掘。
据笔者了解,目前已经有专注于商业项目的软装品牌,比如N平方、欧申纳斯、艺硕、七号公馆、菲莫斯、成都世阆、智趣空间等,服务对象以房地产开发商、室内设计与装修工程公司、品牌经营者为主,具体包括样板房、别墅、酒店、会所、商场、咖啡厅、餐厅、商铺等项目。
还有专注重度细分市场的公司,比如做酒店软装的优艺特、少典,将酒店项目细分成艺术品、创作、采买、安装、租赁、摆放、艺展等多个环节。专门做别墅软装的LSDCASA、尚层(软硬一体)等。
所以,把商业项目抓紧点,哪怕是盯紧某个细分的商业领域,也是可以出头的。
接着看私人家居性质的,就是每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平方或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单个项目看起来不大,但总量大,要靠订单量与标准化取胜。
目前这一块市场做得很辛苦,也比较分散,毕竟单子小,标准化程度不高,快速复制扩张的难度比较大。加之市场需求复杂,一些软装公司力图推广的标准化套餐产品,渗透率离预期目标差得很远。
破解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两个不同的切入点:
1、如果出现一家黑马级别的软装公司,根据对重点城市客户的需求分析,进而推出数套整体软装标准套餐,完成从设计、选材到安装的一站式服务,赢得规模化用户的认可,就有可能做大。
前提是,对规模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并能够制造消费热点,让大家觉得你的套餐就是潮流,就代表这个时代的居家审美。
现在一些软装公司试图撕开这个口子,却没能成功,聚合的订单过少,价格降不下去,消费热点起不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从平台入手,一端整合大量优质的软装公司与设计师,建立一套评价与派单机制。另一端整合用户资源,形成流量优势。
用户可以在线进行初步的软装搭配,然后发包,平台推荐对应的软装公司或设计师,扮演目前土巴兔、齐家网、一起装修网等类似的角色。
当然,针对用户提出的需求,平台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部分,拆分订单后,将自己搞不定的包给深度合作公司。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