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信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时尚……这些对设计有着深刻影响的力量没有被深入了解,设计所潜藏的蓬勃的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在完成了物质上的算术级的积累后,实现由审美、创意、观念等维度生成的价值,正是当下产业升级和生活品质升级的空间。
今日的中国,在其他地方奏效的逻辑、规律,在这里似乎都不适用,我们面对的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存在——我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尝试,用尽能够想到的方法,快速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一路狂飙后,我们是否会如菲茨杰拉德所慨叹的那样:“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不能不看到今日的中国在爆发了惊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破坏力——当发展变得不惜代价时,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心的扭曲就变成了必要的手段而不会受到节制,传承和诗意都是可以被忽视的价值,积累了物质的、直观的、可测量的东西成了衡量发展的至上准则,那些为心灵、爱、审美等良性的互动和抽象的价值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方式遇到了诸多反向的挑战。那么,我们所寻求的发展怎样才能走出过度物化的陷阱?怎样开拓通往更宽广境界的途径?在被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冲击后,我们能否在弥漫于亚洲的“西方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找回文化自信?能否在食古不化的陈旧观念中保持清醒,勇敢地拥抱未来,从而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同时又能给全世界带来福祉的道路?
在这场探索中,中国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以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需要看到中国模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肩负着这样的大国使命,我们呈现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审美标准和器物产品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有益的、可持续的启发?
修养是物质之上的维度,是我们发挥精神价值的一种能力。
有什么样修养的国民,就会有什么样品质的社会。时下,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视野和思维停留在制造业阶段,只着意积累有形价值,其实已经举步维艰了。
突破只能产生在无形价值的创造上!
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我们的现代生活经验还处在初级阶段,由于消费经验和生活体验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乃至时代差异,对一个产品的设计价值达成共识的社会机制尚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而这种无法达成共识的现状会使“设计要为谁服务”“什么才叫圆满地完成设计任务”“动用多少资源、采用什么手段才是合理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变得飘忽不定,这不仅不利于催生品质优良的设计,反而给劣质的设计提供了大行其道的机会。
提高设计修养,具备对更高阶价值的认知与信心,这不仅是为了使我们个体具备超越一般物质的眼界和高度,更是为了整个社会能够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设计的修养不是一场风花雪月,而是整个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升级的一个突破口,是我们在什么高度上去生活的一种选择。
除了产品的功能升级,设计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如何更新使用方式,如何塑造能带来审美愉悦的视觉形象,如何保障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如何生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友善关系,如何提供更丰富的生命体验,等等,都是设计可以实现的高阶价值,也是我们品评设计水准的诸多维度。
三年多前,当我辞职后,曾下决心让自己什么都不做,好好享受一个长假。在一次旅行中,我的朋友艾伯特 · 帕拉维问我:“以后你有什么打算?”我说:“还没想好,也不想马上做决定。这个世界正处在又一轮的转型期,很多东西都不明朗,需要看清方向才知道什么是未来。” 艾伯特说:“现在全世界都高度关注中国,中国有那么深厚的历史积累,那么丰富的文化,你是中国人,应该有很多机会做事。中国人现在有钱了,但还不够美,我们没有办法从很多中国人身上看到,他们来自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
那时正值黄昏,山冈苍翠,夕阳悠然地与我们告别,不做盘桓。我忽然觉得,每一个文明的光辉亦如这夕阳,有璀璨,也会有黯淡。没有哪个民族能幸运到一直都被历史垂青,如果在下一个清晨到来前,我们还没有醒来,便会错过又一次日出。
人类虽然一直要为生存而战,但不能仅仅为了生存而战,有别于动物层面的生存是:人活着还需要精神。
设计作为一种兼顾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人类活动,有其独特的存世使命。设计的修养是由价值观、见识、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共同完成的。对于今日的中国,这是一项亟待开启也需要各方人士积极推动的事业。
在时尚媒体工作二十余年的经历,使我有机缘接触很多设计领域里的优秀人士,他们关于设计的思考和实践令我觉得应该与大家分享。
全书历时两年半,感谢吕敬人、张永和、王澍、韩家英、俞孔坚、吕永中、滕菲、万宏、梁子、杨明洁、刘斐、上官喆各位嘉宾贡献的见地与作品。书中所有受访嘉宾在听到我的选题后,都怀着诚挚的善意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他们拿出各自积累的精华和大家分享。这里面有反思,有启发,有批判,有展望。希望凝结了这么多人心血的著作,可以带给大家有益的启发。
来源:智贤和语
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中国大妈”的嘲讽比往年来得更为猛烈,而街头招牌整改的审美水平亦成为初春网络群嘲的话题之一。至于中国校服、某些公共建筑的设计亦是屡遭诟病的对象,批评的焦点都落在一点: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这样的声音说明两个基本事实:第一,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好起来了,大家关心温饱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余力顾及审美!第二,部分国民美学修养的缺失确实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大到国家形象及产品设计水平,小到个人气质和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已经成为各方需要下工夫改善的内容之一。
提高国民的设计修养作为国人美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止是某些专业人士的功课,而真的是要全民共同作出的努力。
设计的修养关乎整个社会创造力挖掘和释放的方式。有修养的社会也不会让做山寨产品的企业比做原创产品的企业获利更多更快,因为设计师的职业操守、消费者的尊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会共同去把握利益的天秤朝哪个方向倾斜,而绝不会用一时之利去扼杀国家品牌形象和一个社会创造力发展的信心与热情。
有修养的社会也不会在阶层之间、代际之间、地域之间制造巨大的审美落差。中国大妈们用各色纱巾摆造型、爬树、伸剪刀手,不仅是大妈们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悲哀。那几代女性年轻时的生活贫穷且缺少色彩,她们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不容易具备基本的美学修养,而今时今日各种媒体里的时尚形象集中呈现的是年轻人,当出现老年人形象时,审美品级普遍迅速降低,在令中国的中老年人变美这件事上,这个社会从产品提供到美学教育,都没有做足功课,整个社会的设计修养因此存在明显的代际断层,这提示我们在弥合这种裂痕上需要做许多的工作。
与其嘲讽她们的审美,不如切实而长期地去做面向全民的审美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好设计有再造世界的能力。
有修养的社会不会发生整条街悬挂黑底白字招牌这样的设计败笔,因为基本的文化禁忌、审美民族性偏好都会制约这种设计的公共化露出;近年来若干公共产品的设计成为专业人士批评的对象,例如某些大型活动的背板设计、国际XX节的海报设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舞台设计……在审美判断力方面似乎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不相称。中国现在希望获得世界的尊重,而国家形象的审美品级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因为某些决策者的修养成了国家形象提升的掣肘,那真的是令人遗憾的事。所以如何提升社会各个层面的设计的修养是我们成为强国的内容之一。
上图:北京电影节海报。下图:上海街头招牌。没有体现文化积累和审美修养的设计给社会环境带来了视觉污染。
有修养的社会会关心设计如何给人带来安全、健康、便捷、尊严,会消弭社会不公而不是正相反,会让公共设施更好地兼顾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制造人与人之间更深的隔阂,比如更有助于沟通、守望相助的住宅设计,更能方便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使用的水龙头、旅行箱、车站候车亭、公园步道,有品质而不构成视觉审丑的品牌设计、包装设计、舞台设计、服饰设计……
王澍设计的文村民居改造项目。如何尊重当地文化和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新农村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命题。
杨明洁设计的救灾帐篷。快速、安全、易搭建是救灾需要,设计是一种助力,而不是一场表演。
被好设计包围的国民会处处感受到被人关怀,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熏陶,这样的社会环境会疗愈人们的孤独、自卑、恐惧、紧张,会因此减少愤怒、失望、抱怨、沮丧,会借由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安抚人心,让人轻松地生活。
设计的修养不仅是设计师的创造力体现,也是企业家经营的必需,是政府公共决策质量的保障之一,是国民消费力的品级,是整个国家发展潜力、市场驱动力的来源之一,是国民性的一个侧面,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识。
这并非风花雪月,而是风云。
左图:吕永中设计的家具。右图:梁子设计的时装。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和东方审美,从中寻找创意的资源,让中国传统具备再生的力量是中国本土设计师的责任。
这也是接下来中国产业升级、市场升级应该启动的引擎之一,而这个领域是相对于中国制造开垦较晚的一片疆域,所以需要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
两年多以前我策划做《设计的修养》系列访谈,每一位受访者都是其所在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或是泰斗级的大师,或是专业精纯的达人,或是富有争议的“标靶”,或是破除既有常规的新锐。
他们分别是:
吕敬人,书籍设计师
张永和,建筑设计师
王澍,建筑设计师
韩家英,平面设计师
吕永中,室内/家居设计师
杨明洁,工业设计师
俞孔坚,景观设计师
万宏,花艺设计师
梁子,时装设计师
上官喆,时装设计师
滕菲,首饰设计师
刘斐,珠宝设计师
这些受访嘉宾分享了他们在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所提炼总结出的关于什么是好设计的思考。由于各人经历不同、视角不同、个性不同,关于什么是好设计的回答也是异彩纷呈。
借由他们的分享,我们可以清晰而生动地看到影响设计的诸多社会力量如何催生出当下的中国设计,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品评设计的价值。希望这本书对拓展设计视野、厘清设计标准带来有益的启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